马克思主义学院
|收藏|设为首页
科学研究
让哲学社会科学绽放时代光芒
发布时间:2016-05-20 浏览次数:5

 

  新华社北京518日新媒体专电(记者 马书平 周继坚)一个国家要走向世界前列,不能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,也不能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既是时代的召唤,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使命所系。

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这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。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哲学社会科学,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创立三大本土哲学体系,到五四以来思想解放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,每逢社会大变革的时代,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。从争取民族独立,到建设社会主义;从推动改革开放,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,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。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,必将给理论创造、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。

  实践出真知。理论源于社会实践,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。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,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,不能不和时代特点、基本国情、人民需要深刻地结合起来。新形势下,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、任务更加繁重。应当看到,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,研究队伍不断壮大,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,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。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,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,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,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、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,需要进一步跟上时代的步伐,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。

    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要把突出主体性、原创性放在首位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形成了独特而又完整的体系,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。几百年来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,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吸取了西方智慧,实现了东方和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互鉴学习,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,但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表明,脱离了基本国情、脱离了调查研究,脱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就会偏离客观实际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,提出具有主体性、原创性的理论观点,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,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。要坚持以我为主、兼收并蓄,与时俱进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。

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应该以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正在开创的事业为中心。当下是过去的延续,是未来的起点。哲学社会科学总结过去、研判未来,是为了指导当下的实践。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是一首宏大的人类活动史诗,要从中挖掘新材料、发现新问题、提出新观点、构建新理论,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,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、民主政治、先进文化、和谐社会、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,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,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,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,突出中国特色,塑造中国风格,彰显中国气派,提升中国话语权。

 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,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使命担当。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避免跟在西方话语体系的背后亦步亦趋。要有做大学问、做真学问的志向,既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,也要有不为浮名遮望眼的初心。要大力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,活跃学术空气、弘扬优良学风,营造风清气正、互学互鉴、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。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正确的道路上,真正迈开步子、扑下身子、甩开膀子,心无旁骛地做好研究工作。

     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,回应时代的呼唤,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,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、找到发展规律,推动理论创新,从而绽放出时代的光芒,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思想和理论力量。